含有"商业"标签的书籍

置身事内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【复旦经院“毕业课”解读经济生活背后的政府角色。罗永浩、刘格菘、张军、周黎安、王烁联袂推荐】

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故事,其中有让我们骄傲的繁华,也有让我们梦碎的房价。这本书写给大学生和对经济话题感兴趣的读者,希望能帮他们理解身边的世界,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些门道,从乏味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出些机会。 本书主角既不是微观的价格机制,也不是宏观的经济周期,而是政府和政策,内容脱胎于我在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的课程讲义。我剔除了技术细节,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核心的内容和观念:在我国,政府不但影响“蛋糕”的分配,也参与“蛋糕”的生产,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。必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,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。我们生活在这个机体中,我们的发展有赖于对这个机体的认知。要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——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,便直斥现实之非,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——否则就丧失了“同情的理解”的机会。 我国的政治经济现象非常复杂,不同的理论和信息都只能反映现象的不同侧面,至于哪个侧面有用,由读者决定。对从事经济实务工作(如金融和投资)的读者,我希望能帮助他们了解日常业务之外的政治经济背景,这些背景的变化往往对行业有深远的影响。对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,由于他们所学的西方理论和中国现实之间脱节严重,我将中国政府作为本书分析的主角,希望可以帮助构建二者之间的桥梁。对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,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他们读懂国家政经大事和新闻。 本书注重描述现实,注重解释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”。当不可避免涉及“怎么办”的时候,则注重解释当下正在实施的政策和改革。对读者来说,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,比了解“我”认为应该怎么办,重要得多。

黑客与画家: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

“人类社会还没有充分理解程序员带来的美和智慧,Graham的这本书却做到了这一点,描述得清晰又动人,任何愿意倾听的人都会大有收获。如果我们不愿意马上就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,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学会倾听。 Lawrence Lessig,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 “这是真正睿智之士的思维激荡,读来令人着迷。单单是‘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’一文就值得你买这本书了,它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问题。 Chris Anderson,《连线》 杂志主编 "Paul Graham高瞻远瞩,文笔优雅清晰,且不乏幽默,这在黑客群体中实属罕见,甚至足以跻身优秀作家的行列。 David Weinberger, Cluetrain Manifesto作者 "Paul Graham的《黑客与画家》是一本内容广泛的书,但是重要的不是你能从中知道为什么书呆子在高中时备受挫折,或者计算机语言设计和实现有什么奥妙,而是他在论述每一个题目时采取的那种方法,那样生动有趣,富有启迪性,让你莞尔一笑,然后陷入思考。强烈推荐此书给所有读者。 Rob“CmdrTaco" Malda, Slashdot.org创始人、 负责人 "Paul Graham是一名黑客,-位画家,还是个出色的作家。他的文章清晰易懂、幽默生动,从艺术、科学、商业互相交织的角度谈论如何写出优秀的代码,充满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切实可行的高见。你甚至可能因为看了他的文章而改用Lisp编程哦! Andy Hertzfeld,苹果机发明人之一

浪潮之巅

近一百多年来,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。 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,即使不做任何事,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 的时间。在这十几年间,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,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。 从一百年前算起,AT&T 公司、IBM 公司、苹果公司 (Apple)、英特尔 (Intel) 公司、微 软 (Microsoft) 公司、思科公司 (Cisco) 公司、雅虎 (Yahoo) 公司和谷歌 (Google) 公司都先 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。虽然,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,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,但 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。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,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。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。因为,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 讲,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;但是,对于一个人来讲,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 足够了。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,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。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, 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,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。我愿意借谷歌黑板报的空间,将我这些年 来看到的和听到的人和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。我会谈一谈我对每次浪潮的看法,对上述每个 公司的看法,以及对其中关键人物的认识。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,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 开的。因此,我也要提到间接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,诸如 KPCB 和红杉风投 (Sequoia) 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,例如高盛 (Goldman Sachs) 等等。

追求卓越

本书出版以来,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,而且书中主要论述都经得起考验。 不过书中介绍的某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,在这些年日益衰败。不过它们长 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,就如同正处于巅峰时期的运动员一样,有许 多值得学习之处。我们写的不是《永恒的卓越》,这就好像期望伟大的运动员都 不会老一样奇怪。(不过宝洁的历久不衰却很值得品味。)在这方面,我们要奉告 精打细算的批评者:如果你们在本书发行的时候就买了,并且一直保留到 2002 年,那么你们的总投资回报率可是 1 300%,道琼斯指数也不过是 800%,标准普 尔 500 指数则是 600%。 理论的部分摆在前面几章—“理性模式”、“渴求激励的人”以及“管理模糊 和矛盾”,这几章的内容和当今情况依然息息相关,其关联性绝对不亚于当初刚 发行的那段时间。 简而言之,本书的重点如下: 第一,不同于战略、商业和组织所宣扬的,人和组织其实并不“理性”。如 果硬把过于简化、误导的理性主义套在管理方式上,会产生很大的风险。你不可 能光“看着数字”管理,这是连想都不用想的。 第二,大多数管理系统都把人视为“生产要素”,就如同工业机械里的小螺 丝钉一样,这样的假设本身就很令人泄气。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,而且很复杂。 领导者需要勇于放手让员工去做,而不是试图驾驭他们。 第三,这个世界充满了模糊地带,非常令人困惑。管理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 “软性的东西”,特别是文化。因此,领导者若未密切注意所谓的软性要素,终 究会沦于失败。 其他研究人员如果看同样的数据,可能会选出不一样的卓越要素。尽管如此, 这八大卓越特质却并不能更改。这八大特质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卓越企业的独到之 处: 采取行动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起而行”。这个道理就跟科学实验一样,如果 不进行实验,自然什么都无从发现。在企业里,如果不多尝试,勇于失败,然后 再进行尝试,自然什么也学不到。诀窍在于达成共识,明白哪一种失败是可以接 受的,哪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,要达到这个地步并不容易。不过不要自欺欺 人。分析做得再多(特别是市场研究),都无法激发出真正的创新。

门口的野蛮人

本书是作者在《华尔街日报》上对于在1988年10月和11月间争夺RJR纳贝斯克公司(即雷诺兹一纳贝斯克公司)全面报道的基础上写成的。我们的目的是追求重大公众事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。 本书中,95%的材料来自于对超过100个采访对象的真实记录。这些采访开始于1989年1月到10月之间,接受采访的人分布于纽约、亚特兰大、华盛顿、温斯顿塞勒姆、康涅狄格州以及佛罗里达州。在很大程度上,这借光于我们在《华尔街日报》工作时的便利,可以详尽地采访一些本书中的关键人物和相关人物,但也有十多个在本书中提到的人物谢绝我们的采访。 在其中我们提到了胜算较小的人物,第一波士顿公司的吉姆.马厄,福斯特曼一利特尔公司的特德,福斯特曼,他们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或者在他们的私人飞机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至于科尔伯格一克拉维斯公司,我们进行了集体采访和分别采访,主要包括亨利,克拉维斯、乔治.罗伯茨以及保罗,雷特尔,采访时间有20个小时以上,采访地点主要在RJR纳贝斯克公司以前的纽约办事处,仅克拉维斯自己就有五六盘录音带。 最后一个同意接受采访的是罗斯.约翰逊。他对新闻媒体的反应有一点儿风声鹤唳,这倒可以理解,他曾经身受媒体之苦,因而对媒体有一种特有的恐惧感。最后,和他座谈了一共36个小时、其中有几次是在他亚特兰大的办公室里、当时,他抽着雪茄,穿着运动衫,没有系领带。

Github | Docker | Library | Project